国产碰在79香蕉人人澡人人看喊-女人张开腿让男桶喷水高潮-人人妻在人人-国产白嫩护士被弄高潮-免费播放av网站的地址

新環境背景下建筑業的機遇與挑戰----宏觀經濟對建筑業的影響分析與對策建議

發布日期:2021-05-17 20:44:19   信息來源:     瀏覽次數:

  2020年是中國宏觀經濟史上最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暴發和防控導致中國宏觀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回落。經過嚴格的疫情管控、行政性復工復產、出臺適度的一攬子規模化宏觀刺激政策等舉措,中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實現V型反轉,開始走向穩定復蘇的軌道。

  一、宏觀環境:2020年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分析

  全國31個省區市均發布了2020年的經濟運行數據,除受疫情沖擊最重的湖北省外,其余省份均實現正增長。西部地區增速繼續領跑全國。

  1.經濟增長好于預期

  2020年,我國GDP同比增長2.3%,經濟總量突破百萬億元,全年主要指標完成情況好于預期。

  (1)從經濟總量看,東部省份復蘇勢頭強勁,廣東、江蘇、山東位列前三。廣東省經濟總量超11萬億元,連續32年居全國首位;江蘇省生產總值歷史性突破10萬億元大關,綜合實力跨上新臺階;山東省實現生產總值73129億元。除粵蘇魯外,GDP總量超過5萬億元的省份還有浙江和河南。超過4萬億元的省份共有9個,除上述5省外,還有四川、福建、湖北和湖南。

  (2)從經濟增速看,除湖北外其余省份均實現正增長,20個省份的經濟增速跑贏全國,其中19個省份同比增速超過3%,增速前三均在西部地區。西藏增速居首,同比增長7.8%。貴州緊隨其后,同比增長4.5%。云南同比增長4%。

  (3)分地區看,在東部地區,河北增速領先,比上年增長3.9%。江蘇同比增長3.7%,山東、浙江同比增速均為3.6%,海南、福建分別同比增長3.5%、3.3%。廣東同比增速與全國同步,達2.3%。上海、天津、北京同比增速慢于全國增速,分別為1.7%、1.5%、1.2%。

  2.動能轉換持續推進

  2020年,盡管受疫情沖擊,”新高””突破””提升”等依然成為各地經濟年報熱詞,高質量發展有新進展。

  (1)從供給端看,農業生產穩定增長,工業生產加快恢復,服務業生產持續改善。

  山東省成為全國首個農業總產值超萬億元的省份;四川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總量突破5000億元,增速創近15年新高;山西省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7%,較年初回升14.6個百分點;江蘇省產業轉型升級取得積極進展,全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2.5%,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2)從投資看,投資增速穩步回升,高技術產業和民生領域投資快速增長。湖南2020年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6%,5000萬元以上重大項目投資增長44.2%;重慶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和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比上年增長23.4%和39.8%。

  (3)從消費看,消費升級持續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提速,網上購物、直播帶貨等新模式新業態逆勢增長。江西通訊器材類、可穿戴智能設備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50.0%、95.5%。海南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中,汽車類零售額增長22.0%,化妝品類增長132.9%,金銀珠寶類增長102.8%,通訊器材類增長11.0%。

  (4)從進出口看,對外貿易結構不斷優化。浙江、安徽、江西、重慶等省份外貿規模創新高。浙江省進出口、出口、進口占全國的份額分別比上年分別提升0.7個、0.6個和0.7個百分點,創出新高;安徽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5406.4億元,比2019年增長14.1%;重慶市進出口總值6513.4億元,同比增長12.5%,筆記本電腦出口值創新高。山東省外貿新業態蓬勃發展,跨境電商進出口138.3億元,增長366.2%。

  2020年,各地危中尋機、變中育新,新興動能表現活躍。北京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5.6%和24.8%,均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0%。安徽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6.4%,創2017年以來最高水平。甘肅全年十大生態產業增加值增速比地區生產總值高1.9個百分點,新能源利用率達95%以上。

  3.民生福祉不斷改善

  2020年以來,一系列政策措施出臺,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幫助企業恢復生產經營,助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政策持續發力取得明顯成效。

  (1)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北京市先后制定出臺”免減緩、返補保”等30余項援企穩崗政策,累計為企業減免社保費1423億元。江蘇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25.9%,增速比上年加快18.3個百分點。黑龍江省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7.47萬人,完成年計劃的149.9%。

  (2)居民收入穩步增加。貴州出臺多項政策措施促進農民工返崗就業、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全體居民工資性收入增長7.2%,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貢獻率達54.5%。上海市推出一系列民生保障有力措施,居民轉移性收入保持穩健增長,對全年可支配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六成左右。浙江省城鄉居民收入比為1.96,比上年縮小0.05,連續8年呈縮小態勢,自1993年以來首次降至2以內。

  (3)市場主體活力持續增長。浙江省在冊市場主體達803.2萬個,企業282.0萬家,分別比上年增長10.9%和11.2%。貴州省市場主體數量達346.76萬個,比上年增長13.0%,特別是新建投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14家,比2019年還多93家。

  二、趨勢展望:2021年宏觀經濟趨勢判斷

  隨著”十四五”規劃的開啟,經濟逐步恢復,應對疫情沖擊的逆周期調節政策也將逐步回歸常態。預計2021年宏觀政策將是”緊信用、穩貨幣、寬財政”的組合。

  1.緊信用

  (1)2020年企業信貸增長較多,且期限偏短,加上許多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2021年這部分企業貸款都面臨還本付息的壓力,或出現內生性”緊信用”。

  (2)2020年因為經濟增速下行及信貸增多,宏觀杠桿率出現明顯上行,2021年為穩定宏觀杠桿率需要控制信用擴張;接著是隨著經濟快速恢復,貨幣政策寬松不再加碼,本身也會有”緊信用”的效果。

  (3)樓市”三道紅線”及信用債違約事件等會使得整個融資環境趨于謹慎。

  表1:樓市”三道紅線”三道紅線嚴控房企融資標準

 

三道紅線嚴控房企融資標準

三道紅線

房企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不得大于70%

房企的凈負債率不得大于100%

房企的”現金短債比”小于1

房企的”踩線””紅、橙、黃、綠”四檔,實施差異化債務規模管理

紅色檔

如果三條紅線都觸碰到了,則不得新增有息負債

橙色檔

如果碰到兩條線,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5%;

黃色檔

碰到一條線,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速不得超過10%

綠色檔

三條線都未碰到,有息負債年規模增速不得超過15%

       

  預計2021年信貸和社融增速都會從2020年的13%左右回落至11%左右。

  2.穩貨幣

  從貨幣供給的信貸、財政赤字、外匯占款三個渠道看,2021年M2增速可能都面臨放緩壓力。預計2021年M2增速將從2020年的10.5%左右回落至9%左右。但為了維持市場流動性的合理充裕,預計央行仍會通過公開市場操作投放流動性。2021年全面降準降息的概率都不大,但不排除仍有定向降準投放流動性定向支持中小微企業及制造業的可能性。

  3.寬財政

  2021年的財政政策相比2020年,估計不會再有特別國債的發行,赤字率應該也會從3.6%以上回歸至3%左右,地方專項債的發行規模也會有所縮量。但因為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元年,許多”十四五”時期的重大項目可能需要開工建設,財政支出必須保持一定力度。

  4.新布局

  “兩新一重”建設分別是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3.9萬個,支持加裝電梯,發展用餐、保潔等多樣社區服務。加強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增加國家鐵路建設資本金1000億元。

  三、機遇挑戰:2021宏觀經濟對建筑業的影響分析

  (一)建筑業發展的新機遇

  1.城鎮化建設帶來建筑市場的持續增長

  中國城鎮化率為60.6%,低于發達國家80%平均水平,中國還有很大空間,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

  初步預測,到2030年中國城鎮化率達71%時,新增2億城鎮人口的80%將集中在19+2個城市群(東部地區的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中部地區的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山西晉中城市群,西部地區的成渝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黔中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蘭西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以及東北地區的遼中南城市群和哈長城市群);60%將在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8個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蘭西城市群、晉中城市群和寧夏沿黃城市群)。

  未來城市群地區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面臨嚴重短缺和快速增長。

  表2:我國21個城市群整體四個梯隊及特點

  2.建筑業面臨區域性市場新機遇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提出:完善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體系,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完善雄安新區、海南自貿區、東北振興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推進實施機制,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3.西部大開發基礎設施將是重點投資領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要求強化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加快推進西部地區綠色發展。提高基礎設施通達度、通暢性和均等化水平,推動綠色集約發展。加強橫貫東西、縱貫南北的運輸通道建設,拓展區域開發軸線。積極參與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要求強化開放大通道建設。深入實施重點生態工程。穩步開展重點區域綜合治理。大力推進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祁連山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京津風沙源治理等。

  (二)建筑業發展的新特點

  傳統基礎設施與新型基礎設施協調發展將成為建筑業發展的新特點。

  1.傳統基礎設施仍將是重點投資領域

  在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農業、林業以及重大市政工程等傳統基礎設施領域,優先采用建設-運營-移交(BOT)、建設-擁有-運營-移交(BOOT)、設計-建設-融資-運營-移交(DBFOT)、建設-擁有-運營(BOO)等方式。存量項目優先采用改建-運營-移交(ROT)方式。同時,各地區可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及項目特點,積極探索、大膽創新,靈活運用多種方式,切實提高項目運作效率。

  表3:傳統基礎設施7大細分領域及應用

序號

領域分類

應用細分

能源領域

電力及新能源類

供電/城市配電網建設改造、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資產界面清晰的輸電項目、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分布式能源發電項目、微電網建設改造、智能電網項目、儲能項目、光伏扶貧項目、水電站項目、熱電聯產、電能替代項目等

石油和天然氣類

油氣管網主干/支線、城市配氣管網和城市儲氣設施、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石油和天然氣儲備設施等項目

煤炭類

煤層氣輸氣管網、壓縮/液化站、儲氣庫、瓦斯發電等項目

交通運輸領域

鐵路運輸類

列入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國家批準的專項規劃和區域規劃的各類鐵路項目。重點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和運營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以及支線鐵路,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投資鐵路客貨運輸服務業務和鐵路”走出去”項目。

道路運輸類

公路建設、養護、運營和管理項目。城市地鐵、輕軌、有軌電車等城市軌道交通項目。

水上運輸類

港口碼頭、航道等水運基礎設施建設、養護、運營和管理等項目。

航空運輸類

民用運輸機場、通用機場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

綜合類

綜合運輸樞紐、物流園區、運輸站場等建設、運營和管理項目,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等項目。

水利領域

 

引調水工程、水生態治理工程、供水工程、江河湖泊治理工程、灌區工程、農業節水工程、水土保持等項目。

環境保護領域

 

水污染治理項目、大氣污染治理項目、固體廢物治理項目、危險廢物治理項目、放射性廢物治理項目、土壤污染治理項目。

 

湖泊、森林、海洋等生態建設、修復及保護項目。

農業領域

 

高標準農田、種子工程、易地扶貧搬遷、規模化大型沼氣等三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現代漁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園區、國家級農產品批發市場等項目。

 

旅游農業、休閑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

林業領域

 

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巖溶地區石漠化治理工程、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國家儲備林、濕地保護與修復工程、林木種質資源保護、森林公園等項目。

重大市政工程領域

 

采取特許經營方式建設的城市供水、供熱、供氣、污水垃圾處理、地下綜合管廊、園區基礎設施、道路橋梁以及公共停車場等項目。

 

  2.國家積極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指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

  表4:”新基建”7大細分領域及應用

序號

領域

應用范圍

區段

相關產業鏈

5G

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物聯網、企業上云、人工智能、遠程醫療等

 

網絡規劃;

 

無線主設備及傳輸設備:小基站、天線、鐵塔、基站射頻、濾波器、SDN/NFV、光纖光纜、光模塊、光纖通信設備;

 

終端設備:終端天線、濾波器、終端射頻材料;

 

運營商。

特高壓

電力等能源行業

 

直流特高壓:換流閥、控制保護、換流變壓器、互感器、直流斷路器、高壓電抗器、電容器、高壓組合、斷路器、避雷器等;

 

交流特高壓:GIS、特高壓變壓器、特高壓抗壓器、550kv組合電器、互感器、斷路器額隔離開關、電容器、避雷器、變電站監控等;

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

交通行業

上游

原材料:鐵軌、鐵路配件、軌道工程等;

基礎建筑:工程機械(挖掘機、泵車等)、基礎建筑、土木工程、橋、路、隧道、高架、項目承接等;

中游

機械設備:機車車體、零部件、輔助設備等;

電氣設備:牽引供電工程、通信、變電站、變壓站等;

下游

公用事業:城軌運營;

運輸服務:物流、客貨運輸;

其它:航空、公路、港口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

新能源汽車

上游

設備生產商:殼體、底座、插頭插座、線纜、充電模塊或充電機等;

中游

充電運營商:充電樁、充電站、充電平臺;

下游

整體解決方案商:新能源汽車整車企業

大數據中心

金融、安防、能源、業務領域即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雛形、購物、運動、理財等)。

 

 

基礎設施:IT設備、電源設備、制冷設備、油機、動環監控等;

 

IDC專業服務:IDC集成服務、IDC運維服務;

 

云服務商:運營商、云計算廠商、第三方服務商等;

 

應用廠商:互聯網行業、金融行業、傳統行業(如能源等)、軟件行業等;

人工智能

智能家居、服務機器人、移動設備/UAV、自動駕駛;

其他行業應用:加劇、金融、安防、醫療、企業服務、教育、客服、視頻/娛樂、零售/電商、建筑、法律、新聞資訊、招聘等;

底層硬件

AI芯片:云端訓練、云端推理、設備端推理;

視覺傳感器: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監控攝像頭、自動駕駛攝像頭、3D體感;

通用AI技術及平臺

 

計算機視覺: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視覺識別;

云平臺/OS/大數據服務:大數據服務、云計算服務、OS、物聯網平臺等。

工業互聯網

企業內的智能化生產、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網絡化協同、企業和用戶的個性化定制、企業與產品的服務化延伸。

上游

智能硬件

中游

 

工業互聯網平臺:邊緣層、IaaS層、PaaS層、SaaS層;

下游

 

應用場景的工業企業:高耗能設備、通用動力設備、新能源設備、高價值設備、儀器儀表等專用設備。

  (三)建筑業發展的新模式

  當前建筑業多種開發模式逐步明顯,為建筑業市場開發途徑提供了保障。

  1.規范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

  我國PPP模式的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應用,已經成為重要方式。根據財政部PPP中心發布的數據,截至2020年2月2日,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庫累計入庫項目9991個、投資額153717萬億元;累計落地項目7159個,落地率71.65%。當然,PPP項目在不同進展階段也存在不同的問題,甚至項目籌資融資難、執行落地難、退庫現象時有發生,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和經濟損失。PPP項目需要研究出現的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需要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

  2.逐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REITs模式嘗試

  《中國證監會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相關工作的通知》發布,規定了產品定義與結構、管理人與托管人等機構主體的專業勝任要求、基金份額發售方式、基金投資管理與項目運營管理、監督管理等內容。有望改變傳統基礎設施融資方式,既能有效盤活存量資產,形成良性投資循環,提升直接融資比重,降低企業杠桿率;又能拓展新的投資領域,使投資者配置基礎設施資產成為可能,為居民提升財產性收入提供高質量的大類資產。明確具體交易機制、捋順各方主體關系、釋放政策紅利,并注重培育真正具有價值的底層資產,使投資者、地方政府、社會資本方共享改革紅利,從而真正做到盤活存量、帶動增量。

  3.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創新”變異”路徑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建筑施工企業是一種企業業態,到底應當稱之為“建筑業+”還是“建筑施工+”,或是”建筑施工企業+”?同時這個“+”到底是純加法的加,還是包括”嫁接””鏈接””融合””聯合”等內涵?(有待商榷)

  1)產業鏈競爭取代企業競爭”建筑業+”贏未來

  傳統建筑業產業鏈很長,能夠拉動很多行業的產品應用,拉動就業與稅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建筑業涉及行業涵蓋金融機構、房地產商、設計方、總包方、分包方、設備商、勞務公司、監理方、建材生產供應商(含裝飾裝修材料)等,這些行業都是建筑業可以上下游延伸和融合的對象。在產業鏈構建方面,一是向上游延伸,即向建設項目的投融資端靠攏,集合資源,參與項目規劃、立項,并注重運用金融工具,實現投資、融資、建設一體化。二是向下游延伸,即向建設項目的運營、維護靠攏,使建設資金回籠與運營效果綁定,深耕多個領域,提高企業競爭力。

  (1)建筑施工企業 + 互聯網或互聯網 + 建筑業(整合完善數字建造或數字建筑)。

  (2)建筑施工企業 + 全過程工程咨詢。勘察設計、造價、監理、招標代理等企業轉型發展的迫切動力。

  (3)建筑施工企業 + 投資、運營(也就是PPP)。建筑施工企業應學會協助政府謀劃包裝項目、梳理篩選項目,提前與金融機構溝通,整合資源,爭取拿到合規優質項目。

  (4) 建筑施工企業 + 金融(保理、融資租賃、基金、融資擔保等)。建筑施工企業面臨生存與發展的重大轉折,建筑施工企業應順應大勢、搶抓機遇,實現產融結合。

  (5)建筑施工企業 + 科技(新材料、新技術、科技成果轉化)。可同生產材料、設備的科技型企業合資合作,為企業產業版圖增加新的營收板塊。

  (6)建筑施工企業 + 城市或園區運營(城市運營商)。提供“謀劃、策劃、籌劃、規劃、計劃、比劃”的項目經營管理“六劃”綜合思維模式和設計、投資、融資、建設、招商、運營和維護的一體化服務體系。

  (7)建筑施工企業 + 設計、采購(工程總承包)。有實力的施工企業積極與設計院股權改革或申請資質,向工程總承包企業轉型或專業工程總承包企業轉型。

  (8)建筑施工企業 + 房地產。政府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地方經濟要發展、要出政績、要搞建設,給地方建筑施工企業拋出橄欖枝,施工企業不妨和有實力的開發商合作聯合開發。

  (9)建筑施工企業 + 裝配式(建筑產業化)。裝配式建筑在進度、質量、效率、環保等方面,較傳統建筑方式有明顯的優勢。

  (10)建筑施工企業 + 設備租賃。建筑施工企業一方面有對物資采購和租賃的自身需求,一方面又可以將其作為一個產業來發展。

  此外,有些建筑施工企業也在向生態環保領域、水利領域、地質災害防治、養老、海外(國際工程)、供應鏈金融、土地整理等領域進軍,我國建筑業必然要邁上數字化、綠色化、產業化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只有積極融入產業鏈延伸、跨界整合中,才能打造產業縱深服務體系和產品構架體系,贏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2)橫向聯合、跨界整合,做強做大建筑施工企業創新模式

  近年來,建筑行業甲乙方的角色越來越模糊,建筑施工企業與政府角色不同、思維有別,但是為實現同一目標、同一愿景,可緊跟國家政策,學會換位思考,服務地方政府,承擔社會責任。

  (1)建筑施工企業 + 專項債。建筑施工企業和相關機構共同協助政府謀劃、策劃、包裝符合專項債發行范圍和政策要求的項目。

  (2)建筑施工企業 + 鄉村振興。建筑施工企業應審時度勢,將生存和發展空間由城市逐步向廣大鄉村轉移,在鄉村振興的大潮中搶占先機、占領制高點。

  (3)建筑施工企業 + 相關機構。建筑施工企業以乙方視角和甲方思維,協助地方政府推薦優秀的咨詢機構、金融機構、產業資源等,同時與設計、施工、咨詢、產業、投資運營及金融機構形成深度合作聯盟,給政府提供一攬子解決綜合方案。

  (4)央企、國企 + 民企混改。目前,“央企+民企”、“國企+民企”、混改的現象非常突出。

  綜合服務型建筑施工企業蓬勃興起、聯合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未來對中國建筑業來說,將是一個格局發展、重塑的時代。建筑施工企業要順應形勢、抱團取暖、聯合發展,以更快的速度、 更強的行動力來應對市場變化。

  四、轉型升級:建筑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建議

  近年來,建筑業快速發展,建造能力不斷增強,產業規模、企業實力不斷提升,但建筑業整體發展水平仍然不高,工程建設組織方式、企業核心競爭力、監管體制機制、建筑科技創新等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

  1.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規范保證金管理,嚴禁新設保證金,建筑領域工程建設項目逐步實現各類保函和工程保證保險替代保證金。工程項目竣工前,已繳納履約保證金的,建設單位不得同時預留工程質量保證金,減輕企業負擔。開展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試點,切實發揮保險機構參與風險評估管控和事故預防功能。推行施工過程結算制,加強建設工程價款結算管理,強化工程款支付擔保。加大對建筑業工程項目招投標領域營商環境專項整治。規范建設單位履約,嚴格合同履約監管,未按合同約定完成工程款結算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有關部門不予辦理權屬登記,并將惡意拖欠工程款記入信用記錄,實施信用聯合懲戒。建立建筑業重點培育企業動態管理制度,采取”政策直通車””服務專員””一對一”等形式送政策上門。

  2.深化建筑業”放管服”改革

  加強對已下放權限事中事后監管,探索開展部分建筑施工企業“承諾在先、管理動態核查”審批試點。優化規范企業資質、安全生產許可證審批流程,制定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施工圖設計文件聯合審查管理辦法。精簡注冊人員認證環節,新設立建筑業企業可同時申請資質與安全生產許可證,可提前申請”三類人員”(建筑施工企業主要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和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和特種作業人員考核認定。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勘察設計監理甲級資質企業,房地產一級企業等,積極支持在設立子(分)公司并申請建設工程企業資質。

  3.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做優

  加大對地方龍頭骨干企業扶持力度,定期評選建筑業重點培育企業名錄,建筑施工企業”XX大品牌”,建筑施工企業XX強,造價咨詢、工程質量檢測、監理、勘察、設計、工程總承包、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應用、全過程工程咨詢各XX強,建筑裝飾裝修及裝配式建筑構件生產各XX強企業。加快國有建筑業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勵與民營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進行聯合、兼并、重組。鼓勵各地成立建筑產業聯盟,形成勘察、設計、施工、監理、裝備制造、建材供應、金融服務等聯動合作機制。支持建筑業企業與央企和大型建筑施工企業建立聯合體,共同參與項目建設,聯合體享受建筑業重點培育企業相關政策。采用EPC(工程總承包)等模式投資建設的政府投資項目,同等條件下應優先對接建筑業重點培育企業或企業聯合體。

  4.加強建筑業人才培養和用工制度改革

  鼓勵建立職業培訓實訓基地,大力開展建筑工人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工程技術人員(含注冊人員)培養,支持建筑業中高端人才引進。工程技術人員取得工程領域不分級別或一級執業資格的,可直接申報工程系列相應專業副高級職稱,取得二級執業資格的,可直接申報相應專業中級職稱。具備條件的總承包企業和社會機構組織按規定開展建筑工人職業技能培訓以及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加強職業技能鑒定站點建設,完善技能鑒定、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等多元評價體系,制定建筑施工現場從業人員配備標準。建立建筑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全面落實農民工實名制管理、銀行專用賬戶、銀行代發農民工工資等制度,制定農民工銀行卡”一卡通”政策,按照”誰用工誰負責和總承包負總責”原則健全工資支付保障制度。

  5.推動建筑業企業”走出去”發展

  發揮工程企業在橋梁、隧道、公路、水利、能源、電力等領域的比較優勢,抱團出海,支持新型建筑材料等產品參加國外展會擴大銷售市場。鼓勵相關企業設立境內外營銷服務公共平臺,為建筑業企業走出去提供服務,完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加強工程建設標準交流合作,提升標準水平。

  6.推行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咨詢服務

  加快企業向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咨詢轉型,大力推行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咨詢服務,加快構建相關技術服務標準、招標文范本、計價依據、合同范本等配套支撐體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采取聯合經營、并購重組等方式開展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鼓勵咨詢單位與國內外工程顧問公司合作。政府投資項目優先采用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鼓勵非政府投資項目采用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

  7.加快裝配式建筑發展

  加快推進以鋼結構、混凝土結構、現代木結構為主的裝配式建筑發展,對已取得國家級或省級裝配式建筑示范基地的生產企業,積極幫助企業申請相關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各地對以劃撥方式供地的保障性住房應明確全裝修成品住宅比例。政府投資公共建筑項目應在項目投資審批環節增加裝配式建筑審查內容。以招拍掛方式供地的建設項目,在供地方案中應明確裝配式建筑相關要求。鼓勵企業建立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產和施工安裝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對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實行駐廠監造制度。建立從生產到使用全過程的建材質量追溯機制,并將相關信息向社會公示。

  8.加快綠色建筑發展

  著力擴大綠色建筑標準覆蓋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和建設;城市規劃區內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國有投資為主公共建筑應按照星級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和建設;綠色生態城區、綠色生態小區、住宅小區中按照星級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提高建筑產品節能標準,建立產品發布制度。加強和改進綠色建筑管理工作,建立綠色建筑等級、裝配式建筑、可再生能源應用、非傳統水源利用(含建筑中水利用)等綠色建筑控制性技術指標源頭管理部門聯動機制,推進綠色施工,規范和優化綠色建筑實施階段管理程序,通過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降低施工過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9.深化招標投標制度改革

  完善招標人決策機制,落實招標人自主權,簡化招標投標程序,開展評定分離制度試點,實施分類監管。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電子系統建設,實現公共資源交易場地、評標等資源互聯共享,將遠程異地評標常態化。民間投資的不屬于依法必須招標的項目,由建設單位自主決定是否進入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依法必須招標的工程建設項目必須進入平臺交易,出臺取消招標備案后的監管辦法。強化招標主體責任追溯,擴大信用信息在招標投標環節的規范應用,將企業信用評價狀況納入招標條件,依托信用聯合獎懲平臺,對失信主體參與招標投標活動依法予以限制,對嚴重違法失信主體參與招標投標活動實行市場禁入,明確招投標中綜合評價法的信用評價權重控制標準。對在脫貧攻堅作出顯著貢獻的企業,招投標中給予信用評價加分。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通過招標方式選定合作方依法能夠自行建設的,可不再進行招標。強化對建筑工程設計團隊和設計方案建筑創意的保護,在評標中突出建筑設計水平優先評價導向,鼓勵將企業質量安全情況納入招標投標評審因素。

  10.加快行業信息化建設

  開展“智慧工地”創建,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在設計、施工、運營、維護中的全過程集成應用,推廣工程建設數字化成果交付與應用,提升建筑業信息化水平,努力實現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建筑業監管公共服務平臺應用,優化信息共享、發布,完善相關主題數據庫。推進電子證照,審批服務逐步實行電子化并聯審查、智能化審批和在線動態核查。實施工程質量監理在線報告制度,實現質量安全在線評估、預警、管控與實地核查結合,實施差異化監管。依托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建立網絡化、專業化、跨部門的建筑業企業統計數據聯網報送系統,開展建筑業大數據分析。

  11.支持科技創新和創建優質工程

  加大建筑業技術創新及研發投入,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突破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開發應用。加大重大裝備和數字化、智能化工程建設裝備研發力度,全面提升工程裝備技術水平。支持企業創新,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加強建筑業新技術和先進工法推廣,支持建筑業企業申請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企業從事技術開發、技術轉讓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取得的收入,符合條件的按規定實施稅費減免,對企業實際發生研發費用按規定給予稅前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強化預拌混凝土生產、運輸、使用環節的質量管理。出臺促進預拌混凝土行業、建筑裝飾裝修行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強化建筑業產業帶動和產值入統。

  12.加大對企業的獎補扶持

  各級政府將建筑業納入到產業扶持專項資金的獎補范圍。創建建筑品質示范工程,加大對優秀企業、項目和個人的支持鼓勵力度。企業獲得”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國家優質工程獎”“省優質工程獎”“省優質主體結構工程創優獎”“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等國家及省部級有關獎項之一,或取得施工特級資質、設計行業甲級資質、監理綜合資質之一,產值、納稅達到區域前列的,鼓勵企業注冊所在地政府給予獎勵。裝配式建筑優先納入“省優質工程獎”“優質主體結構工程創優獎”“省優秀勘察設計獎”培育計劃并予加分。對總部設在本地且年產值超百億元的特級建筑業企業、甲級及以上監理企業、綜合甲級設計企業或央企、省外大型優勢企業在本地設立總部或成立子公司,優先保障企業落戶所需的生產生活用地。對將總部遷入本地的施工總承包企業,可按照本地招商引資獎勵資金辦法予以獎勵,并優先滿足企業用地、融資、人才保障等方面需求。

  13.強化金融支持

  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發適合建筑業特點的保函、保理、保險和擔保等金融產品。積極開展工程綜合保險及工程質量保險試點,推動以銀行保函、工程擔保公司保函、工程保證保險等為主的投標擔保、工程款支付擔保、承包履約擔保、農民工工資支付擔保和質量保修擔保;主管部門和建設單位不得拒絕非現金方式提供的擔保,并在招標文件中明確表述;推行工程履約“雙擔保”制度,招標人要求中標人提供履約擔保的,招標人應當同時向中標人提供工程款支付擔保。定期匯編發布國家、省及有關部門支持企業發展的補貼、基金、稅收政策,指導建筑業企業積極申報,爭取投融資支持。支持建筑業企業掛牌上市、發行債券融資。鼓勵對生產經營正常、暫時遇到困難的建筑業企業穩貸續貸,不盲目抽貸壓貸。發展綠色金融,助推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海綿城市、可再生能源、老舊小區改造、既有建筑升級等領域高質量發展。

  14.強化建筑質量安全監管

  加大對建筑工程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力度,對相關責任單位和個人依法嚴肅查處曝光,強化個人執業資格管理,對存在證書掛靠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注冊執業人員,依法給予暫扣、吊銷資格證書直至終身禁止執業的處罰。企業須公開建筑工程項目質量安全信息,接受社會監督。探索建立建筑工程質量安全社會監督機制,支持社會公眾參與監督、合理表達質量安全訴求。完善建筑工程質量安全投訴和糾紛協調處理機制,明確工程質量安全投訴處理主體、受理范圍、處理流程和辦結時限等事項,定期向社會通報建筑工程質量安全投訴處理情況。嚴格控制超高層建筑建設,嚴格執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審批制度,加強超限高層建筑抗震、消防、節能等管理。推行工程質量安全手冊制度,結合各獎項評選開展工程質量提升行動、工程質量管理標準化、企業安全標準化、項目安全標準化、安全文明樣板工地創建活動,實施項目示范帶動。落實主管部門監管責任和參建責任主體(建設、施工、勘察、設計、監理、檢測)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突出建設單位首要責任。

  15.強化建筑市場監管

  持續規范建筑市場,加強“雙隨機一公開”和”“互聯網+監管”檢查模式,強化建筑市場“打非治違”。建立全過程工程咨詢監管制度,加強企業資質、人員資格動態核查,依法處置“僵尸”企業,依法清理“掛證”人員。完善建筑行業從業人員個人公共信用信息記錄。及時公示相關市場主體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抽查檢查結果等信息,并與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省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監管平臺等實現數據共享交換。制定建筑市場主體“黑名單”制度,對違法違規的市場主體實施聯合懲戒。加快推進信用承諾制度,修訂完善工程建設市場主體信用評價辦法,將建設單位信用信息,工程質量安全違法違規等記錄作為企業信用評價的重要內容納入監管范圍,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監管。

  16.強化行業自律和統計監測

  行業協會應健全行業及從業人員自律機制,積極開展相關政策和標準體系研究,規范行業秩序。做好行業發展的統計監測,結合大數據分析,對建筑業市場主體狀況、經營情況、行業規模、發展趨勢、政策需求等開展統計分析和研究,定期發布建筑業發展報告。

  要深刻認識加快建筑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健全工作機制、強化組織領導、出臺政策措施、突出重點任務、加強協同配合,確保各項工作部署落地落實。

微信咨詢